導語:生活中,我們難免會經(jīng)歷情緒的起落,感覺煩躁、不舒服,甚至痛苦。 心理學認為,情緒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,沒有所謂壞情緒,只有需要改善對情緒應對模式。 通過改變我們對情緒的認
生活中,我們難免會經(jīng)歷情緒的起落,感覺煩躁、不舒服,甚至痛苦。心理學認為,情緒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,沒有所謂“壞情緒”,只有需要改善對情緒應對模式。
通過改變我們對情緒的認知,學習應對情緒的方法,每個人都可以做情緒的主人,活得更真實、自在、有活力。
為此,我們在資深心理咨詢師張維揚的文章和往期講課中,為你總結了6個實用的情緒急救技巧,一次性送給你:
一、空間:先處理情緒,再處理問題
當你陷入負面情緒時,請先把手上的事情放一放,合上電腦、蓋住手機或到別的地方散散心。
給自己一個空間、一點時間,安撫好你的心,恢復能量,然后再去處理問題。
陷入負面情緒時,你可能會焦慮、慌亂或者疲憊,這時候特別容易說錯話、做錯事,陷入更差的情緒狀態(tài)。
二、擁抱:讓情緒真正“離開”
其實,情緒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活動,它會來,也會自己離開。
越是否認,情緒就越強烈;越是抗拒,情緒就越頑固。
當情緒讓你煩躁或痛苦時,嘗試去擁抱情緒,跟情緒待一會,看看會發(fā)生什么。
放下評價,去觀察此刻的感受和身體的狀態(tài)。當你全然地跟情緒在一起,情緒對你的影響反而會沒那么大。
三、覺察:找到躲起來的情緒
情緒有時候是復雜的、不容易辨認的。
一種情緒的出現(xiàn),可能是對另一個情緒的掩飾、保護。
例如,妻子對晚回家的丈夫大發(fā)脾氣,表面的憤怒,是對內心委屈情緒的保護。
覺察情緒背后的情緒,盡可能完整地、妥當?shù)乇磉_出來,并提出具體的需求,讓對方知道他能為你做什么。
四、別急著評論:你感覺怎么樣?
低自我評價會勾起自責、愧疚、自卑等一系列情緒,形成連鎖反應。
例如你感到呼吸急促,如果產(chǎn)生了“這點事就怕成這樣,我真沒用”,這就是評價。
你可以嘗試從頭到腳、從肌肉的感覺到呼吸的節(jié)奏,去觀察身體的感受。
我的頭感覺怎么樣?有點暈,不舒服。
我的喉嚨感覺怎么樣?感覺被卡住了,很難受。
類似的還有胸部、肚子、胃,哪里有感覺就觀察哪里,給自己一個確認。
通過體會身體的感覺,可以幫助你放下頭腦中的念頭;練習觀察,可以幫助你放下評價,中斷情緒的連鎖反應。
五、清晰的邊界:減少無意義的煩惱
總是處于負面情緒中時,可能是模糊了事情的邊界。
例如,在追求異性這件事上:
邊界清晰的人,會努力去了解對方或改善自己,這是可知、可控的。
邊界模糊的人,會不斷猜測對方的心理,整體患得患失,這是不可知、不可控的。
前者可以守住自己,不會有太多不必要的難受情緒。
而后者則是越過了邊界,不僅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、無意義的煩惱,還可能影響兩人正常的交往。
保持邊界清晰的答案也很簡單:把操作的對象完全放在自己這里,去做一些實實在在能做的事。
六、合理的目標:保持自信和動力
一個人如果事事都追求完美,那么他就會不停地體驗挫敗。
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實驗,發(fā)現(xiàn)除大學老師以外,所有行業(yè)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,跟智力的相關性都不高。
跟他們的成功高度相關的,是成功者都很會設立目標——一個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合理目標,然后不斷去實現(xiàn)目標。
在合理的目標下,他們能體驗到自信和更多的“好情緒”,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挫敗感。
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書法大師,與其要求自己三年內作品就能賣出百萬,不如先定一個小目標:從今天寫完一頁字帖開始。
享受過程,投入其中,并不時給自己一些獎勵。
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:幸福,是投入的副產(chǎn)品。
心理學上認為,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每一種情緒都是內心的信使。
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,接納情緒,可以讓你活得更自在、輕松;
通過表達情緒,你可以捍衛(wèi)邊界,讓關系更清爽、通透;
通過理解情緒,你可以理解自己,活得更真實有力量。